从快速发展到紧急刹车,长江25万座小水
2023/2/25 来源:不详在云贵川接壤的赤水河(长江上游支流)流域,拦河而建的小水电,曾是周边几个村庄的用电电源。农村电网改造后,这些小水电的命运发生改变:在过去两年覆盖长江经济带的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中,赤水河流域四川段座小水电拆除了45座,云南段17座全部拆除,贵州段拆除了46座,剩下的电站正在等待进一步评估。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赤水河流域的凉风洞电站于年6月完成拦河坝、机电设备、引水钢管、厂房等设备拆除,图为凉风洞电站拆除后的河道面貌。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刁凡超图虽然小水电是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但过去由于开发理念和技术条件限制以及违规建设、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一些地区小水电开发过度,造成局部河段减水、脱流甚至干涸,影响了生态环境,这也是此轮小水电清理整改的重要背景。年底开始,由水利部牵头,联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共同推动对长江经济带10个省市2.5万座小水电开展清理整改。水利部数据显示,截至年底,2.1万多座小水电按生态流量要求进行了整改,座拆除退出,座也将限期退出。
“黄金期”
4月初,湖南浏阳湘赣交界地带,阴雨绵绵,河道水位上涨,长江流域已进入主汛期。陈太安站在自家的水电厂房里,听着水轮机的隆隆声响。对他来说,一年当中发电效益最好的时段来了:河道涨水,几台水轮机组正满负荷发电。
在刚刚过去的枯水期(8月至次年3月),由于新政策对于小水电生态流量的严格控制,陈太安在蓄水坝上安装了下泄闸门,按照常年径流量的十分之一往河道放水。河水不能像往年一样全部蓄起来发电,这让他的洪沙电站减少了10万度发电量,约等于减少收入3万多元。
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洪沙村洪沙水电站,该电站位于浏阳河(长江的二级支流)南源小溪河上,于年6月建成投产,年7月完成整改验收。
洪沙水电站厂房内部“这水白白流走了,可惜了!”洪沙电站业主陈太安望着河道,皱起眉头,他至今都不明白什么叫生态流量,在他看来,河道里的水都是资源,通过水轮机转化成电,“这比砍树烧柴环保多了。”洪沙电站位于浏阳市张坊镇洪沙村,浏阳河南源小溪河上。这里是凌霄山脉的浅山区,湘东暴雨区,湖南降雨极值常常出现在这里。在建设电站之前,当地村民已用自发建成的水能泵站灌溉。
陈太安站在洪沙电站拦河坝上接受采访陈太安的家在江西宜丰,上世纪80年代他成为当地水电站的一名员工。彼时,正值国务院连续部署开展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全国建成了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以小水电为载体的地方电网解决了农村缺电少电问题。年至年,中央连续下发文件将农村水电列为“应予重点支持的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小水电是我国亟待发展的农村水利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大力发展小水电。看着别人轰轰烈烈地在发展水电,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太安来到浏阳,看到这边有资源可以改造成小水电。陈太安边走边指着电站的建筑物告诉记者:“这边原来是电排,那边原来就有个水能泵站,洪沙电站就是在这些基础上改建的。”
湖南省浏阳市水利局局长邓华告诉澎湃新闻,浏阳地处山丘区,上世纪80年代本地电源不足,年湖南省政府出台文件鼓励积极开发农村水电,社会资本引入,小水电成为这些山区县招商引资的重点工作。
茶子岗水电站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一座国有电站,位于江西省修水县征村乡茶子岗村。借着政策的东风,陈太安投资入股了洪沙电站,包括他在内,这座电站大小股东有十几个。据水利部统计,长江经济带2.5万座小水电中,像洪沙这样的民营电站占了80%。“可以说,年往后的三十年是小水电发展的黄金期。”江西省水利厅技术中心主任苏立群说,年以前,江西小水电装机规模占到目前规模的20%,到年达到40%,年至年建设规模超过50%,年至今又建了接近10%。到年底前,江西已有小水电座,数量列长江经济带省份中第三。
拐点
小水电是指装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水电站。政策鼓励下,小水电在大干快上和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职责不清、监管缺位,一些小水电站安全隐患严重,事故时有发生。年12月,水利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小水电站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这是小水电快速发展近10年来,国家多个部委首次就小水电站安全监管工作联合下发文件。
同时,小水电对生态的影响也暴露出来。年,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向广西反馈督察意见时提到“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或缓冲区内,存在违规开发小水电问题”;年,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通报,中央环保督察组向福建、湖南、四川反馈意见时,都点名了小水电。年6月19日,审计署发布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结果》显示,小水电等项目的过度开发致使长江经济带11省的条河流出现不同程度断流,断流河段总长度超过公里,相当于一条淮河。
4月9日江西省修水县黄坊水电站大坝正在进行除险加固,坝体上设计了溢流堰保障生态流量下泄。整改前,这座大坝被列为“三类坝”已存在安全隐患。苏立群说:“小水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确不能回避,上世纪80年代以前老百姓自发建的水电站标准比较低,小水电发展高峰期那十年,特别是地方招商引资为小水电开通‘绿色通道’‘先上车后补票’的做法,造成小水电在发展过程中的遗留问题比较多。一些电站到了不治不行、不拆不行的地步了,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电站已成为老百姓头顶的‘一盆水’,这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安全问题。”年底开始,水利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共同推动对长江经济带10个省市2.5万座小水电开展清理整改。
根据《意见》,小水电清理整治按“退出、整改、保留”3类提出分类意见,限期退出涉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或缓冲区、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规水电站,全面整改影响生态环境、审批手续不全的水电站,同时要求地方以清理整改为契机,建立推动小水电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意见》要求,清理整改工作应于年底前完成,其中承担综合利用功能的“退出类”电站,原则上不晚于年退出。
湖南省浏阳市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处标语洪沙电站为径流河床式电站,因枯水期利用坝前蓄水造成坝下河道局部时段、河段流量减小甚至脱流现象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整改的小水电名单。陈太安是在年接到水管站通知要求整改的,根据“一站一策”评估,洪沙电站存在无环评、无用地审批手续,同时存在运行管理不规范,规章制度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要求年8月底前完成整改。“以前建设电站时是允许‘先上车后办手续’的,当时的形势是鼓励大家建,特别是我们这些规模不大的小水电,全国各地都差不多。现在要求整改我们肯定是抵触的,水没有发电就流走了,我们就没办法变钱了。改造也要花钱,另外生态流量以前是没有要求的。”陈太安对突如其来的整改通知很不理解,召集电站业主开过十几次会他心想能拖就拖着。直到整改小组“上门”到厂里办手续,他见势“不改不行了”。
实际上,小水电整改并不仅仅是因为没审批手续、破坏生态,大多民营电站在运行过程中,设备安全隐患也很多,比如厂房里的配电瓶、电线都是裸露的,极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过去生产生活都在厂房里,安全隐患非常多。我们在小水电整改中增加了一条安全标准,电站整改后,安全水平大大提高。”邓华说,“我们跟水电业主做工作时给他们算过一笔账,如果这笔钱不投入,万一出现安全生产事故,赔偿可不止这个钱。”
浏阳是湖南省第一个完成小水电整改任务的市,通过绿色化整改,小水电的安全水平得以提升。陈太安也按照“一站一策”方案要求,在坝上安装了生态流量监控设备,完成了环评及用地手续补办,厂房粉刷一新。整改后,他觉得自己像个“老板”的样子了。
4月15日,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赤水河流域的河道面貌。不少电站在这次整改中彻底拆除。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县长李沅勇说,威信县赤水河流域的小水电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的是由村集体出资建成,当年既解决了饮水问题又解决了周边的村庄用电问题。然而随着电网并入,这些小水电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李沅勇介绍说,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干流及支流共设计17座小水电站,装机千瓦。截至年9月28日,电站已全部拆除并对原厂区进行生态修复。水利部数据显示,此次清理整改中有1.4万多座小水电站完成泄放设施改造,安装各种监测设备1.7万多台(套)。目前在运行的2.1万多座电站按规定落实了生态流量并接入各级监管平台。厂坝间河道减脱水严重甚至干涸、河床裸露问题得到解决,9万多公里减脱水河段有了水,河流生态得到初步修复。
经测算,清理整改后,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总体开发强度从整改前的78%降至目前的63%,低于西方发达国家80%左右的开发水平。
绿色化转型
澎湃新闻记者近日在湖南、江西、云南多地走访发现,经过此轮整改,位于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或缓冲区的电站已按要求完成退出。这其中最直观的生态效益体现在枯水期。在湖南、江西等整改完成的地方,厂坝间河道减脱水严重甚至干涸、河床裸露问题得到解决,各省市统一或由市县建设了小水电生态流量监管平台,具备通信条件的电站都实现了实时在线监测,小水电生态流量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护区界碑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小水电该如何定位?修水县水电行业协会会长邱万里在接受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