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四川宜宾走南广看码头寻五尺道

2023/1/8 来源:不详

自宜宾城沿江而下,约4公里处,有一方圆84.4平方公里、人口3万余人的千年古镇——南广镇。

镇境内有宜珙铁路,宜长、宜珙、盐李路(初通)公路通往“李庄古镇”,“蜀南竹海”,“兴文石林”风景区。福溪火车站紧临镇南2公里,镇西即是宜宾火车南站,镇北有11公里长的长江岸线,地势平坦,宽阔。使南广镇成为集旅游、运输、省际公路干线的中转镇。

南广河,古称符黑水、符江。发源于云南省威信县高田乡打铁岩村,是长江而南岸一级支流,由南向北由珙县观斗苗族乡入境,经石碑、罗渡,孝儿,在高县与宋江河汇合,流经庆符,来复,月江,大益,在南广汇入长江。

河全长约多公里。沿江植被丰富,水流平缓。便于行船。但上游滩多,槽窄,落差大,南广镇汇入长江口有几公里不能行船。

历史上的南广河是联系宜宾到内地先锋的重要水上交通线,是云南、宜宾内地先锋的山货、中药材、粮食、银、铜,矿铁外运的重要运输通道,也是盐、布等其它物资内运的交通驿站。

从南广新桥旁沿石梯而下,不远就到了码头,榨子母码头的水泥标示立在石梯旁边。长约米。码头南广河边上留存有多处石刻、水文标志,石梯步以及拴船只用的石鼻子、铁鼻子。

河边一侧有多块巨石,其中最高的一块不规则形巨石立面阴刻有繁体告示四行:“奉縣主設渡口界上下舡隻只不得跕此”。其中“縣”,“設”,“舡”,“隻”,“跕”为繁体,石刻右侧阴刻有方框形水文标志并标有“Ⅹ”、“Ⅺ”罗马字样。

据南广镇的老人讲,南广背帮匠有一两千人之多,来自云南的煤炭、粮食、药材、山货,来自宜宾的盐巴、布匹、日用百货甚至糖果、海味等,在上下码头周转,都靠他们肩挑背扛,南广街上的人,不是做生意的,就是背帮的。当年的南广没有特别的“赶场天”,因为“天天都是赶场天”。码头上商贾如云,码头下船来船往穿梭不息。

在码头上有多处凿刻长短不一梯步。河中乱石林立,榨子母码头现在己寥有行人。不远外便是南广河的汇合处。

宜宾有关部门对有关石刻题记并入了榨子母码头遗址,并列入第四批宜宾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题刻正在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广是秦“五尺道”、汉“南夷道”上水陆的重要联结线,以及沿河两岸的一些重要码头(如月江、趱滩、罗星渡),承载着自秦汉以来一直到明清的“叙滇官道”和民国的“叙昆大道”的交通要道的作用。

五尺道始建于秦朝。五尺道,自秦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北起宜宾、南至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唐樊绰《蛮书》称之谓“石门道”。

五尺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公元前年,秦始皇从修筑道路入手开发和治理云南。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的僰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地区的道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派遣常安继续修筑这条道路。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

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南广镇现保存有近0米左右的石板小街。依山而建的老街,显得狭窄,老街脚下石板错落铺就,坎坷不平,石板上青苔满布,风云变幻,沧海桑田,老街上已少了当年的穿行人群,似乎述说着时光流逝的过往。

南广镇曾因水而兴,也因为公路铁路的修建、传统人力运输方式被取代而落寞。这里曾经成就了宜宾“填不满的叙府”的物流传奇,码头的故事,背帮的故事,是应该永存的“宜宾记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9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