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她说
2022/6/1 来源:不详说在前面如上次的预告,我们小组共读的第二本书是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这本书是该出版社“妇女/性别研究资料丛书”中的一册。参与了阅读的小伙伴在上个月20号一起进行了线上分享。抱歉这次的推送由于小编们最近本职工作太忙延迟到了两周后。这本书中的访谈源自其编者王金玲主持的“华东五省云南/广西籍被拐卖拐骗妇女、儿童流入地个案调研”项目,-年于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安徽五省进行,由英国救助儿童会资助。这个田野调查项目从被拐卖婚迁妇女到达流入地后的生活情况这一切入视角展开,总共收集了35份访谈资料,近一百万字,而这本书呈现了其中22份来自这些婚迁妇女的访谈。每位婚迁妇女在书中都由姓名拼音缩写代表,所以这本书的目录是这样的:
由于访谈内容较为分散,小组参与阅读的小伙伴将这22组访谈整理为22个人物档案。
感兴趣但没有时间看这本书的朋友可以从这22个人物档案更快了解到这22位女性由云南通过拐卖/熟人介绍/外出打工等方式婚迁至外省其他地区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情况,但依然还是推荐阅读这本书即访谈资料本身,即使在整理时尽可能还原受访女性本身的表述,这些女性在采访时语气、口吻、断句,具体回答问题时的言语,依然会溢出我们整理的人物档案所提供的“信息”,语言的缝隙或许呈现着更真实的属于“人”的颗粒。
遗憾的是,这本书里的访谈都来自十几年前的/年,其中所展现出的面向和今天存在多少异与同,我们难以仅通过阅读从而比较得知。
如果读完这本书里所有的访谈,也许会产生一个感受:现实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除属于恶性犯罪的妇女拐卖/拐骗,在部分受访女性们口中,她们到达流入地的缘起不能排除自主意识的参与,包含熟人介绍、外出打工后结识等方式,甚至从书中我们还了解到一种此前没有听说过的远程相亲,在山东某地这种参与人数众多的远程相亲被称为“跑照”,即当地有娶妻需求的男子在介绍人的带领下远赴云南,与有意愿的适婚女性见面,进行双向选择后,女子最终决定是否跟某位男性回乡。这本书附录中对山东莱阳某村村支书的访谈里,是这样描述“跑照”的:
在这22份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跑照”的情况并不鲜见,尽管“跑照”中存在双向选择。但不可避免的是,这些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女性的选择受到大量其他因素的影响,多为家庭与经济因素,在整理这些人物档案的过程中,可以看到非常普遍的一种情况是,这位女性是自己家庭中的长女或唯一的女儿,家庭遇到不同原因造成的经济困难时,她必须考虑自己的婚嫁,以缓解原本家庭的拮据或提供帮助。因为一桩“婚事”的达成,男方通常要承诺给女方及其家庭以及介绍人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介绍费”,“奶水费”、“生活抚养费”等,这些经过不同名目修饰的钱款,常常让一位女性就此决定自己一生的命运。
因此,这本书虽然名为“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但受访女性所表述的流入缘起,有非常多很难单纯以公众认知的“拐卖/拐骗”来定义的部分,而她们到达流入地之后对生活情况的讲述,也常常透露出一种“无奈/不甘—适应—接受乃至满足”的心路历程,还有几位女性传达出选择该地婚迁的庆幸及对未来的乐观,并表示自己愿意介绍自己同乡的姐妹嫁来该地。
这22份采访资料当然远远无法涵盖全国复杂的妇女拐卖婚迁情况,在我们的线上分享中,也达成共识,即这些受访女性之所以能够接受采访并表述自己的经历,已经说明她们的经历可以允许被表述以及她们有能力讲述,还有许多类似”丰县妈妈”等情况因为种种原因已经被完全的遮蔽。
而这些受访女性的讲述中,虽然会流露出一定程度对现有生活的满足及对丈夫的肯定,但这种满足是否是因为农村长期以来女性地位低下根深蒂固的文化环境、在家乡困窘的生存状况、教育落后等因素所带来的较低生活预期和较弱自我意识?
在此也分享小组成员罗斐尔阅读两例采访后写下的感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