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根接力棒都带着师傅的体温

2022/5/4 来源:不详

白癜风哪  http://m.39.net/pf/a_9448764.html

主人公简介:

1、何仁喜:年至年任道县四马桥镇华山村村支书,年去世,终年72岁。

2、龙家森:年至年任村支书,今年70岁。

3、杨显庚:年至年任村支书,今年67岁。

4、何建光:年至年任村支书,今年52岁。

5、蒋怀:年任村支书,今年46岁。

谷雨时节,山川黛色青。

在道县四马桥镇华山村,年初种下的亩油茶树正吐新芽。望着生机勃勃的油茶林,村支书蒋怀和3位老支书一起,正信心满满地规划接下来要开垦的近亩山地。

50年来,华山村5任支书团结聚人心,接力谋发展,华山村成了十里八乡闻名的和谐幸福村,也是旁人羡慕的种植专业村。

蒋怀的感恩:一届一届传帮带

上任不久,蒋怀碰到一个不小的挑战。

县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定华山村为试点村。

村里有一百多座空心房,残垣断壁,满地蜘蛛网老鼠屎,不仅影响卫生美观,而且存在安全隐患。但空心房多是祖屋,谁也不愿先拆,都在观望。

蒋怀心里没底,忙找师傅们合计。

年当支书的何仁喜为人厚道,不仅将年轻一辈扶上马,还送全程,威信特高,被继任者龙家森称作师傅。从那时起,大家开始称前任支书为师傅。

得知村里要拆空心房,老支书杨显庚一拍大腿,心直口快:“先拆我家的!”

老支书何建光在村里没有空心房,他就到叔叔家做工作,让叔叔带头拆。

师傅出马,一个顶俩。经过大半年努力,村里顺利拆除了座空心房,还实施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年被评为全县农村人居坏境整治先进单位。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届一届传帮带,每根接力棒上都带着师傅的体温,延续半个世纪的传统让蒋怀底气十足,同时充满感恩。

村委会作决策,老支书是高参;防控新冠疫情,老支书一马当先;村民起纠纷,老支书是首席调解员;谁家办红白喜事,老支书是金牌主持人。村里的大事小事,处处活跃着老支书们的身影。

“师傅帮徒弟,天经地义。”老支书何建光对记者说。今年初,村里全面维修自来水管,何建光不仅带头捐了元现金,免费供应所有的石材,还从县内企业拉来元赞助。短短三天,水管就修好了。

“华山村是全镇响当当的 建品牌。”在四马桥镇 委书记谭海峰眼里,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赋予了华山村超强的战斗力。他告诉记者,年搞春耕生产检查时,发现村里有40多亩田地抛荒,跟蒋怀交代这个事后,不到3天就全部耕种完毕。

杨显庚的叮嘱:一任接着一任干

“从杨支书带我们种烤烟开始,我们已经种了20多年了。”在自家的烤烟地里,烤烟大户何喜荣和老伴一边松土,一边对记者说。

何喜荣口中的杨支书就是杨显庚。

年,杨显庚走马上任,刚退下来的老支书龙家森与他交心:要奔小康,还是要搞产业,上规模。

杨显庚琢磨了大半年,决定发展烤烟。

华山村地处偏僻,自然条件有限,全村多人,但只有多亩耕地,大部分村民习惯于种植水稻,经济效益较低。

“那时, 的难题是土地流转。寒冬腊月,我们挨家挨户天天上门做工作,帮忙整地起垄。”说起这段历史,杨显庚记忆犹新。

年,杨显庚带头种烤烟60亩,慢慢打消了村民的顾虑。他又从宁远请来烤烟师傅,手把手地教大家学技术,并逐步建起50多座烤房。3年后,村民从不愿种、自愿种,到抢着种,面积慢慢发展到亩。

创业艰难,守业亦难。年交班时,杨显庚与何建光有一段师徒对话——

“一定要一任接着一任干。”

“好,我们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华山村,师傅选徒弟很讲究。龙家森告诉记者,自己与杨显庚无亲无故,当年吸收他进村委会,一是看中他为人公道正派,一口唾沫一颗钉;二是有经济头脑,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当然,师傅带徒弟更讲究。龙家森回忆,何仁喜当支书时,一心扑在村里,多半到田里才找得到人。年,何仁喜调到镇里当农技员,还成天带着龙家森到田里转,想方设法提高水稻产量,被称为村里的“袁隆平”。

“要为村里干实事!”何仁喜的口头禅就这么一代代传承下来。

正因如此,华山村此后历次换届选举,新支书都是满票当选。

接任后何建光不负众望,年对烤房进行改造升级,并通过科学育苗逐步提高质量,每亩年纯收入从多元提升到多元。

年,蒋怀再次改善烤房的密封性,烤烟质量进一步提高,种植规模持续稳定。如今,烤烟产业已成为村里的拳头产业,带动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1.4万元。

“四任支书常常一起来办事,我总笑他们是‘四世同堂’。”县烤烟办副主任陈波说。他联系华山村十来年,与支书们感情很深,并对他们充满敬意:“像华山村这样干事,什么事干不成?”

何仁喜的期望:一代更比一代强

“村里耕地实在太少,要提高大家的收入, 是开发山地种油茶,你们看要不要得?”年9月的一天,蒋怀备好一桌酒菜,把3位老师傅请到家里。

“现在茶油每斤能卖七八十块,我看行!”

“村里有亩山地,大部分是红壤,适合种油茶。”

“村委会+合作社+村民,村委会不投资,村民出地不出钱,这个模式风险小!”

“你只管放手搞,我们都撑你!”

师傅们你一言、我一语,让蒋怀特别暖心。

说干就干!这年10月,蒋怀和老支书们带着20多个村民,来到县里油茶产业发展 的祥霖铺镇八家村调研,通过考察和学习,很快出台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不过,有些村民心存顾虑。

杨光平有30亩山地,荒了许多年,但山上有些树,他觉得挖了可惜。蒋怀去他家跑了两趟,杨光平还是不愿搞土地流转。

老支书杨显庚主动接下这个任务。“山地荒在那里没效益,油茶由村里帮你种,你不要担心,坐在家里收租就好,如果愿意到合作社打工还有工资。”同是杨姓本家,在杨显庚的劝说下,杨光平消除了后顾之忧。

今年惊蛰过后,寂静的国秀山被开发者的脚步惊醒, 期规划的亩油茶已经全部种下。如果按计划全面开发,预计年纯收入将达到万元以上,华山村的又一主导产业正在崛起。

事实上,经过几届班子的努力,制约华山村发展的许多老大难问题正一个个得到解决。全村硬化村级公路8公里,改造基本农田亩,改造水渠米,改造维修山塘28口,人均年收入达到元,走出了一条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好路子。

清澈的泡水河从村旁静静流过,见证着华山村的变迁。“我永远记得,老支书何仁喜临终前的一周,要我陪着到村里走一圈。老支书一边走一边感叹,看到村里变化这么大感觉很开心,要我们继续把村子搞好,一代更比一代强!”蒋怀说,这不仅仅是一份份沉甸甸的嘱托,更是他建设华山村的动力。

记者手记

探寻华山村的传承密码

50年来,5任村支书团结如一人,一届一届传帮带,一届接着一届干,将一个贫穷偏僻的小山村建设成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故事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记者禁不住前往探寻,“华山现象”的传承密码究竟是什么?

采访中听到多种说法,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这归结于村支书们的无私。在华山村,历届支书不仅把年轻一代扶上马,还送全程。老支书退位不退岗,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热心帮助村里做工作,大事小事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有的则归结为公正。历届村支书都摒弃姓氏宗族的影响,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选人用人。尤其在培养接班人的过程中,他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优良作风一代代传承下来。

也有人把这归结为信任。新支书上任后,充分尊重老支书,“回去跟老支书商量下”,成为历任新支书口头禅。在他们心里,老支书是师傅,是依靠,是那个不讲条件、想尽办法帮助他的人。

从县里到镇里到村里,记者反复探究答案。在无私的背后,是服务村民的奉献;对公正的坚守,是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追求;而信任的根本,源于共同干事创业的信心。三者的落脚点,最终归结为华山村师徒相传50年的一句话:要为村里办实事!

为村里办实事,就是为百姓服务,就是落实 的宗旨、践行 的初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华山的传帮带必将长传常青,华山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来源:永州日报

原题:每根接力棒都带着师傅的体温——记道县四马桥镇华山村五任支书延续半个世纪的传帮带

作者: 玲玲曾锐饶爱玲谢万波

一审:刘冠琦二审:赵小兵三审:万跃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