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农村的大蒜炒肉,是永远的乡愁

2022/5/30 来源:不详

大蒜炒肉,永远的乡愁

作者:吴庆钧

大蒜炒肉,是一道菜,可我要说的,是一段记忆。

小时候,家里穷,唯一能吃到的美味佳肴,就是大蒜炒肉。

八九十年代的昭通农村,穷的不仅仅是我家,家家户户都穷,整个村庄都穷。住的是土墙泥瓦或者茅草房子,吃的是包谷面面饭和洋芋,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着分布在河坎、沟坝、山坡、林中的土地,还喂养了大群的牛羊,但依旧填不饱肚子,常年缺盐少油。

在我的记忆里,从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逢年过节和来了亲戚、请人做活外,很少有肉吃。那时候,吃肉不叫吃肉,叫打牙祭。

小时候,父母跟别人家做农活,不管是挑大粪浇包谷还是挖洋芋,我都会跟着去吃饭。因为有肉吃。这也成了我们当地的一种习俗,大人到哪家做活,都拖着娃娃们去。

吃饭的时候,满身汗臭的男人们一边大声讲着话,一边把巴掌大的肉片夹进嘴里,嚼得那个香呀,滋滋作响。农村汉子,干活是一把好手,吃肉也厉害。

农村人做肉,没那么多花样,永远只会做大蒜炒肉,将腊肉煮熟,切成指头粗巴掌大的片,用自己种的绿油油的蒜苗放锅里炒,加点辣椒面……我自幼孱弱,虽然肚里缺油水,但吃不起肥肉,将装肉的碗翻了个底朝天,把少得可怜的几颗骨头和瘦肉吃完,就只有眼巴巴的看着了,这时,父亲,或者是其他长辈便会夹起厚厚的一片肉,蹭地将肥肉一口咬掉,将肉皮放我碗里,说:“瞧,这颗才好!”……老实说,今天的我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好吃的肉。

每年秋冬季节,家家户户门前的自留地里,都会种上成片的大蒜,使秋收后光秃秃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绿茵茵的惹人喜爱。夕阳西下的时候,村民们赶着牛羊,沿着崎岖的山路回村子里来,牛羊的铃铛叮当叮当响彻山谷,这是残留我记忆深处,最鲜活的乡村印象。倘若这时候,看见有小孩,或者妇人跑到自留地里,躬着身子掐蒜叶,那么就可以断定,他家今晚要吃肉了,不一会儿,大蒜炒肉的香味便会随着炊烟弥漫在山村上空,当然,此事你若想去他们家串个门蹭个饭,很难喊开那从里面必着的门。

离开故乡多年,如今,那个叫做蒋家坪子的小山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里冒出了大砖房和小洋楼,家家户户都拥有了沙发、洗衣机、大彩电等现代家用电器,顿顿不离大米饭和肉,曾经那段苦难的岁月,已经永久逝去,成为我文字里,那一声叹息。

文/吴庆钧年12月18日昭通

来源:网络

商务合作:(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