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村庄1300件农具隐藏的生存密码

2023/12/12 来源:不详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m.39.net/disease/a_5464402.html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联合推出“我和我的村庄”系列报道,重在记录那些与“三农”密切关联的人同村庄的关系,呈现他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经历、思考和奉献,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示范引领。年春天,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高田乡文化站堆满了从各个村子收集到的件农具。推开展厅的大门,犹如打开了一本川滇交界处的农耕文明百科全书。当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具集中出现在一个地方,它们的价值被每一个走进展厅的人认同。“每一件农具都有它的使命,当我们复原这种使命时,我们往往看到,它其实隐藏着村民的生存密码。”高田乡文化站站长古祥杰说。一间“杂乱”的农具陈列室6月11日,高田乡新华村罗汉山村民小组的一间农家小屋。王银飞老人慢慢从腰间取出一串钥匙,向小屋内最靠墙的一个老式柜子走去。柜子是木制的,表面的木漆已经脱落,失去了原有的光泽。打开木柜子,王银飞老人费了一番周折,因为柜子被两把锁——两把农村里极为普通的旧式挂锁锁住。老人小心翼翼地揭开柜盖,从柜子里取出一捆一捆的物件,摆放在柜子右边的床上,慢慢展开。像变戏法似的,从陈旧的木柜里拾出15捆麻织品,有百褶裙、挑花围腰、包裹严实的蜡染、青衣、麻布……当老人拿到一条花边围裙时,情不自禁地把围裙系在腰间。“这些东西,都是我用摆在文化站那台织布机亲手织出来的。”说起织布机,老人一脸自豪。王银飞老人念叨的那台织布机,摆放在高田乡文化站一楼的陈列室。“这件物品是老百姓制作的蜡罐。”“这是倒甑,主要是用来蒸菜籽面的,与蒸饭的木甑使用方法不同,使用时,一般大口向下,小口向上。”……站在陈列室狭窄的过道上,古祥杰随手拿起一件器具都如数家珍,各类器具似乎也在静静地听他讲一段传统农耕文明的历史。展厅里还有苗族同胞使用过的芦笙、唢呐、月琴、二胡、猎枪、猎网、渔网等。地理区域的差异性产生生活方式的不同性,从而也带来生产生活工具的多样性。年底,古祥杰下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发现,老百姓随意地把使用多年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放在角落里。古祥杰意识到,这些老物件如果不抓紧收集,过些日子,就会被老百姓扔掉或烧掉,太可惜了。古祥杰知道这些老物件承载着很多文化信息和村庄记忆。于是,他立即行动,千方百计收集老物件。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仅仅半年多的时间,各种老物件就摆满了一屋子,形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农耕文化陈列室。从收集第一台织布机开始文化站里摆放的第一件老物件就是那台还挂着半截布匹的织布机。古祥杰是苗族,家住高田乡鱼井村何家咀。他的姑父熊宗银一家住在新华村罗汉山。罗汉山位于新华村,距高田村18公里,海拔米,村子里全是老房子,村民全是苗族。小时候,古祥杰常去姑父家玩,看到姑父、姑姑一年四季都在为远乡近邻绩麻织布,他对此印象很深。年冬天,在一个阴冷的日子,古祥杰沿着泥泞的道路抵达姑父家时,心里十分矛盾。因为那天,年迈的姑姑还在织布机上忙个不停,而古祥杰却准备把这台织布机送去文化站陈列。“姑父、姑姑,高田乡文化站要建一个农耕文化陈列室,你们把这台织布机送给我嘛!”左思右想,古祥杰还是开了口。“不给!祥杰,这台织布机是你姑父亲手制作的,跟随我们大半辈子了,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姑姑一点面子也不给。“姑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看,寨子里的年轻姑娘、年轻小伙穿的衣服都是城里的织布机织的,请你们织布的已经很少了。你就当帮我一个忙,把这台机子送给文化站。如果你们想织,也可以到文化站去织的嘛……”古祥杰还是不放弃。架不住古祥杰的软磨硬泡,姑父松口答应了。古祥杰当即找了辆农用车,把织布机运到了文化站。王银飞老人就是古祥杰的姑姑。“织布机送给文化站,你后悔吗?”“后悔!”顿了一顿,老人又说:“这台织布机陪伴了我们大半辈子。自从织布机搬走后,我到文化站去织了3次。后来,再也没有去织了。但每次到高田赶场,我都要去文化站看一看那台机子。即便古祥杰不在,我也要站到窗子外,隔着窗帘看一看。”山川与河流造就农耕智慧高田乡距威信县城28公里,辖凤阳、大湾、钨城、高田、坡上、鱼井、马家、新华8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户人。从征集到第一台织布机起,古祥杰走到每一个村子,都会留意有没有闲置下来的老物件。收集老物件最多的一次是在大湾村的冒鼓苗寨。村民小组组长陶文发居住的房子多少保留有古建筑的影子,当脱贫攻坚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方式后,他把使用了多年的一些用具送给了高田乡文化站。除了把家里大斗、大木盆还有马鞍捐给文化站,陶文发同时动员村民把不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捐给文化站。古祥杰说,他在冒鼓苗寨收到的老物件最多,除了生产工具,还有砂锅、油罐、木桶、箱子、柜子、碓窝等,占文化站至今收集到的老物件总数的十分之一,当时,装了满满一车。陶文发说,每次看到捐赠的马鞍、油灯,就会想起没有修通公路之前的日子。那时,从苗寨到乡上,走的是山路,到山上种庄稼,到煤厂运煤,都离不开人背马驮。以前,各家各户都点煤油灯,晚上看小人书,灯光微弱,看也看不清楚。现在好了,电通了,电灯亮了,煤油灯也用不着了。古祥杰最近一次收到的老物件,是几件蓑衣。高田乡水田多,20世纪80年代,全乡有上万亩,现在,也还有多亩。他发现,陈列室里缺少农村最常见的避雨工具——稻草蓑衣。年秋天,他到收完稻谷的田里,背上几捆稻草,请已经90岁的杨文强做了一件稻草蓑衣。“当这些老艺人‘走’后,这种稻草蓑衣就再也找不到了。”古祥杰说。古祥杰认为,对农耕器物的收集,寄托了老百姓对村庄的依恋。其实,他最初只是想收集粮票、布票,后来,发现村子里每一件东西都是有用的。年,他在大湾村收到一个竹瓶,把竹子剖开,用细藤编织成瓶状,用来装南瓜子,瓶口则就地取材,用玉米芯来封塞。老百姓如此心灵手巧,小作品中有大智慧。件农耕用具,隐藏着个故事。这些农具,似乎在告诉每一个到来的人,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世居村庄的村民,在静止的山脉和奔腾的河流间,如何依靠智慧而生存,如何创造出农耕文明的温暖。“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昭通日报社联合出品统筹:唐莉娜李怡策划:曹阜金汪舒刘建忠谭光吉文案:曹阜金汪舒编审:李怡刘宝琦图片:申丽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6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