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起来,云岭红色地标巡礼直播走
2023/4/4 来源:不详云视网讯(记者江雨微杨锐李响文)三进清华宣讲哲学,被北大聘请为教授,有著名学者撰文称:艾思奇进了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回来了。艾思奇是谁?他背后有怎样的故事?5月14日,《镜头里的故事·云岭红色地标巡礼》大型主题系列直播暨党史学习教育直播之保山篇走进腾冲艾思奇纪念馆。通过直播的方式带网友“云参观”艾思奇纪念馆,了解毕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推动党的思想和理论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让党史学习教育“走新”更“走心”。
截至目前,“云岭红色地标巡礼”系列直播全网总阅读量万,微博话题阅读量.5万。其中,本次直播各平台观看量过万,单场直播全网阅读量万。40余家省内外权威媒体和机构进行话题互动,省内外70余家媒体参与直播。
早上10点,云视网直播团队走进位于腾冲市和顺镇水碓村的艾思奇纪念馆。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木结构四合院,是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年所建,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2岁以前,艾思奇就生活在这里。通过直播镜头,网友跟随主播走进艾思奇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古朴的大门和楚图南先生题写的“艾思奇纪念馆”匾额。从台阶往里走,穿过一个小型花园,就可以看到艾思奇故居。整栋老宅为走马串角楼并点缀西式阳台,环境清幽典雅,房屋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中式的大门,西式的窗户,墙角是用当地特产的火山石砌成,没有任何的粘合材料,经历百年依然保存完整。老宅一楼,以“序言、家学渊源、初历磨练、大众哲人、延安洗礼、一代宗师”六个部分来展示艾思奇的生平事迹。这里展示了艾思奇的照片和手稿,还陈列了他使用过的部分文具和他喜爱的戏剧藏品。年,艾思奇夫人王丹一及其弟李生勉等将这所房屋捐赠给腾冲县人民政府。经过修缮,年“艾思奇纪念馆”对公众开放。现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腾冲市人民政府还在艾思奇纪念馆开设了“大众哲学”讲堂,对全市党员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直播中,讲解员伯雁婷介绍,年3月1日,艾思奇(原名李生萱)出生在和顺,两岁随母亲赴昆,被蔡锷收为义子,赐名“翼武”。9岁时,因祖父逝世随父亲回到和顺,住了半年。14岁赴香港,后又两次赴日本留学。在日本读书期间,艾思奇读到了许多日文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译文版的著作,奠定了他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基础。原本艾思奇是抱着“工业救国”思想去日本留学的,但后来他意识到在思想上唤醒民众更为重要。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艾思奇愤然回国。在上海,他用最普通、最生动的事例,把哲学介绍给当时的劳苦大众和广大学生。他撰写的《大众哲学》和《哲学与生活》两部著作,引导了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年10月,艾思奇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由一个民主主义战士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年3月22日,艾思奇因严重的心脏病医治无效,56岁时逝世。逝世后,毛主席在他的悼词上亲笔写下“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腾冲,在视察艾思奇故居后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依托艾思奇纪念馆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通过讲授一堂哲学课、创作一部舞台剧、建设一个主题展览、打造一个研学基地、开发一套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方式,积极搭建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教育平台,以多元化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科教育、爱乡教育等,将艾思奇留下的宝贵哲学遗产和深厚的哲学力量发扬光大,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的贡献。
艾思奇雕塑《镜头里的故事·云岭红色地标巡礼》大型主题系列直播活动暨党史学习教育直播由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主办,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支持,云视网、乐云网承办。在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指导下,云南网、云桥网、昆明信息港、春城壹网、乐云网、云南信息港、云南法治网、缅甸吉祥网、云南信息港、玉溪网、红河网、保山新闻网、昭通新闻网等我省主要网络媒体参与了本次融媒体传播,各家网站运用网站、手机APP、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