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峰姚氏始迁祖姚旭行述考大参公姚
2022/5/17 来源:不详北京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年秋,有信息说安徽桐城姚氏修缮姚旭公陵园,便集资元奉上,以表敬意。然桐城方靣将此款退回,说你们是姚旭后裔,请拿出证据来。《乌撒姚氏旧谱》(姚旭玄孙,乌撤无根竹慎宣之子篡修)载:江南进士、桐城人姚旭于成化年间擢升云南布政使司右参公,“续娶祖氏,子孙留居云南。其子姚震,成化年间生长于乌撒(今威宁.乌撒土府隶云南布政使司),始有我族”(此谱在年第二次修谱时因虫啮残缺不全而毁)。然而,遍查存世信息资料,不论官方或其私传,皆无姚旭在乌撒的文字记录,乌撒姚氏世系源流失据。
《桐城续修县志卷第十二(宦迹上)人物志》:姚旭,明永乐三年乙酉()生,明景泰庚午()举人,辛未()进士,授刑科给事中。伉直敢言,或以太锐规之,谢曰:“近侍以言为职,苟知而不言,则枉屈之,咎在我!”天顺丁丑(),上书讼于忠肃寃,即忤权贵。适御史某,朝班居给事中,上旭抗疏论之,执政助御史,遂以坐次为罪谪郑州判,已而朝论皆是公议,卒定坐次科居。道上至郑州,讲求民隐,旭恕廉平,民悦服。秩满去,州民挽留者数千人马,不能前。有上疏请留者,旭为诗谢之而去。宪宗登极(成化元年,公元年?与后面南安府“在治六年”擢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相悖,此处应为天顺四年庚辰年),南安知府。尽心民事,剸(tuan上声)害兴利,尤以学校人才,敦历风俗为先。大成殿圮,倡捐修之。学宫有道源书院,宋理宗御书碑刻尚存,旭重建作石亭以覆之。选诸生资质厚重者,肄业其中。亲为讲授,给膏火。在治六年(当了六年知府),境无流亡,人无逋赋。每雨旱,祷辄应,比岁大丰。成化二年(),产嘉禾,士民歌颂之,绘图以为瑞。秩满,擢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武畅蛮夷(南方少数民族)结土宼为乱,旭行至关索岭以闻,敕旭及三司会指挥进剿平之,威惠大著”。成化六年庚寅()万寿节,至京师祝嘏(gu)。毕,乞骸骨归,屏处山中,足迹不履城市。丙午(),家居无疾,一日具酒家人会饮,饮毕沐浴更衣而卒,年七十八。祀南安名宦及本邑乡贤祠。旭公任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没有提及“乌撒”。
《云南通志》卷十八秩官:成化云南右叅政姚旭(桐城人、进士)。没有其他文字记录。
查《乌撒卫志》《威宁州志》《大定府志》《贵州通志》之乌撤大事记,成化年间乌撤无动乱战事灾祸等大事记,亦无姚旭在乌撒的行踪文字。
《麻溪姚氏与桐城派的演进》载:旭公首修麻溪姚谱,谱断续于麻溪之始而引发后裔《宗谱辩误》。大参公修族谱旧序曰:“余观世家大族之有谱非欲夸门第矜华胄也盖所以敦叙九族维乐人心而知水源木本之有自焉苟世遠人亡以记之则服穷新尽不相视如途人者鲜矣此谱之不可无作也左传曰今天下姓氏皆古诸侯之后姚之得姓自舜舜生姚墟故谓姚虞子姓因以为氏延及唐宰相文献公崇皆虞帝之裔当时三子俱爵上卿自是瓜瓞既繁子孙星处迁徏不常谱牍散逸我曾祖文二公处士赏重修家乘自唐祖崇派传一十八世至高祖而上纸敝墨渝莫考名讳但末简云元之德佑癸巳间十八世祖某者自姚江仕于安庆因见桐城山川秀丽俗厚人淳遂家焉胜三府君则始居桐城之祖也”。
“元之德佑癸巳间十八世祖某者自姚江仕于安庆因见桐城山川秀丽俗厚人淳遂家焉”。查《中国古代史》:德佑是南宋恭帝赵显年号。德佑二年为忽必烈元至元十三年(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俘恭帝及太后等北去,两个小皇子逃往福州,被文天祥等先后拥立为皇帝,一个在逃亡中病死,一个被大臣背负跳海,年,南宋灭亡。麻溪姚氏七世孙姚壁《宗谱辩误》说:远祖致政回乡,胜三复迁桐城,另两支,一分居绍兴上虞,主富;一分居慈溪余姚,主贵。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胜三公父辈是南宋官员,应认为是各避一方。文二公曾经重回姚江俢族谱,说明胜三公是举家迁麻溪。
麻溪姚氏十八世孙姚莹《宗谱辨误》认为,旭公修谱,断谱于胜三,如姚有五族,四族不知,互不相通,其可乎哉,此其误四也,嗟呼。
姚莹《宗谱辩误》:“道光丁酉,桐城麻溪姚氏五修宗谱,十八世元之自京师寄世系一册于宗人,曰:吾族郡曰吴兴,而吾祖实迁自浙江,赏徵诸历朝传表矣。梁征东将军讳宣业封吴兴郡公,其先世居吴兴而世系可纪,则自东征始此姚氏之为吴兴郡也。又旧谱云:唐梁国公谥文贞讳崇派传一十八世,有仕安庆者悦桐城山水居焉。考梁国公传,云陕州人为梁征东四世孙,陕州之族亦出于吴兴第,未识迁陕崴耳,是吾祖为梁国(公)之后矣。又考梁国公七世孙讳余庆,官冀州(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观察使.判官,遂家焉,人称北姚。又遞传八世,为宋高宗敷文阁大学士,扈驾南渡(南宋:--年),封沂国公,遂家会稽。(会稽:古郡名.秦始皇25年前于原吴、越地置。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会稽,旧县名:隋开皇九年分山阴县置。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年与山阴县合并为绍兴县),所居曰姚家大府,今人称姚家埭,(不知何时去府加土旁为埭),沂国生一子讳范,封汝南郡开国公,汝南当绍定二年大相。吾祖之迁当恭帝德佑,相距仅四十余年,则仕安庆者自为汝南之子矣。但汝南子三,桐之族为伯氏后欤?为仲氏季氏后欤?未可知也。迁桐二世祖当回籍修家乘,旧谱因之自无差误,惜遭兵灾。浙之后裔虽有续修,于其迁出者概不之详,遂无由考而自汝南,上溯梁国(公)为十八世,又上溯、征东为二十二世,则有可考者。爰据历朝传表编其世系寄存族中备考。”
(姚莹,字明叔,号展和,清嘉庆十三年戊辰科进土.旭公第二子楫公之后裔,官至湖南总督。姚元之,字伯昂,号荐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工诗.嘉庆十年进士,官左都御史.)
这是麻溪后世对旭公自唐祖姚崇而下断世(系)续谱于麻溪之始的争辩。没有提及乌撒,亦无旭公任右参政的政绩与行迹。但对唐朝姚崇至元朝姚胜三世系延续有明显线索。
桐城方面无旭公在乌撤的痕迹,查贵州。《乌撒卫志》大事记,明成化年间无叛乱战事、无重大自然灾害大事记。剿“武畅蛮夷”之乱,事不在乌撤。查《贵州通志》:成化元年(年),四川山都掌大坝(川南古之大坝,秦汉时僰侯囯僰(bo)人住地,宋代以后称大坝山都掌蛮)等寨蛮贼分劫江安等县,兵部已闻。二年,奏:“四川山都掌蛮屡岁出没,杀掠良民。景泰元年招而复叛,天顺六年抚之又反。近总兵李安令永宁宣抚(永宁宣抚司,治所在今四川省叙永县地区)奢贵赴大坝招抚,亦未效。恐开衅无已,宜及大兵之集,早为定计,毋酿边患。”三年,“敕东川、芒部、乌蒙、乌撒诸府兵,并速调湖广永顺、保靖兵,以备征遣。”四年,信奏:“永宁宣抚奢贵开通运道,擒获贼首,玺书奖赍。”“武畅蛮夷结土宼为乱,旭行至关索岭以闻,敕旭及三司会指挥进剿平之”。说明旭公上任行至关索岭(今贵州关岭)时,从“三年,敕东川、芒部、乌蒙、乌撒诸府兵,以备征遣”来看,己经是成化三年了。成化年间,乌撒(今威宁)、乌蒙(今昭通)、芒部(今镇雄)诸府军(都司)、政(布政使司)设置隶属混杂,时而隶云南,时而隶四川,时而隶贵州,或府隶云南,都司隶四川贵州。明洪武十四年()乌撒叛明,明庭派傅友德征剿,乌撒降,授实卜乌撒土知府,隶云南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置乌撒卫指挥司,隶云南都司;十六年()改隶四川布政使司;十七年()升为乌撒军民府;明永乐十二年()改乌撒卫隶贵州都司;清康熙四年(),清庭平定水西安坤、乌撒安重圣之乱,康熙五年()改乌撒土府为威宁州,隶贵州大定府。对这样的地方要调派芒部、乌蒙、乌撒、东川诸府兵,就需要朝廷派大员(布政使司右参政)协调,督促以上诸府三司参与会剿。旭公上任云南昆明,行至关索岭,朝廷快马“敕旭及三司会指挥进剿平之”。两份圣旨(敕令)虽都指向武畅蛮夷为乱,却未点明旭公是在东川、芒部、乌蒙还是乌撒会三司进剿?但从两份敕令看,旭公曾驻足乌撒是肯定的。从旭公的行走路线来分析:关索岭是东部地区进入云南昆明的官道,就近赴乌撒最宜。推理:乌撒府在乌撒、乌蒙、芒部、东川四府中位于最南端,离四川大坝较远,又是负责稂草及府兵调用,又远离中心战场,旭公居此调度,位置最佳。但乌撒土知府是彝人土司,府第位于乌撒盐仓。旭公虽是朝廷大员,然汉族官员亦不便常居土府,驻地又需军队守卫,故旭公的乌撒行辕应在乌撤卫城(今威宁县城)。
旭公任大参公职之初,四川宜宾大坝山都掌人(武畅蛮夷)反明。《明史?列传》载:明宪宗成化元年(公元年),大坝“山都掌蛮”三千余人袭击围攻江安、陷合江等九县。宪宗朱见深下诏派四川巡抚都御使汪浩、都督芮成征讨。长宁进士、侍读周洪谟上奏:“……都掌及白罗罗、羿子数叛,宜特设长官司,就择其人任之,庶无后患。成化三年(公元年),兵部尚书程信,总兵襄城伯李谨到了四川永宁府,急调云贵川兵将18万人,分路进剿。进兵围剿路线为:
总兵官襄城伯李谨、监军太监刘恒、兵部尚书程信驻永宁居中节制提督军务。
都督芮成由戎县(兴文)经多岗槽进军;
贵州巡抚都御使陈宜、参将吴经由芒部(治所在今镇雄北)进军;
永宁(今叙永)卫指挥使崔炅由普市、水潦进军;
南宁伯毛荣、左游击将军罗秉忠、右游击将军穆义由金鹅池进军主攻李子关。
四川巡抚都御使汪浩、参将宰用从渡船浦(古宋)进军;
永宁宣抚奢贵负责开通粮草运输通道。冬十二月庚子,南宁伯毛荣驱兵进攻李子关,左游击将军罗秉忠一马当先,杀入关隘(罗秉忠,初名克罗俄领占,天顺初,因战功卓著始赐姓名),大军趁机一拥而上,“山都掌”兵奋力死战,全部战死。明军大破李子关。然后伐木开道,直下落岩坝。转战6日,直抵“山都掌”人中心大坝;酉阳土司冉简斋率土家族保靖兵打前锋从草鞋店一路攻杀直捣龙洞;吴亮(来安人,征南副将军)率军在芮成指挥下由戎县(今僰(bo,上声)王山镇)经多岗槽(今两龙)、思峨洞(今石林天泉洞)、耳际山杀向大坝;湖南湘西土司彭显英率永顺兵从毕节、大方、落角利(今云南威信)进攻。当时有一支蜀军被“山都掌”兵阻击在泸江,不能前进。署指挥使李铭(字自新,山东邹平县醴泉乡人)“冒险往迎之,军大振。然后自率一军入捣大穴塘(今云南高田),连破之,燔其寨数十,遂抵大坝”。李铭挥军进攻关口,夺下猪圈门,直捣大坝;(明程敏政撰《骠骑将军、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李公墓志铭》)永宁卫指挥使崔炅率军从普市、水潦、白腊、高峰攻上古佛台,压向黑林坝。陈宜、吴经从落角利攻凉风垭、下罗布坳,剿旧城,杀大坝,如入无人之境。
数路大军汇集大坝后,“将士依程信方略,用神铳劲弩攻贼,贼不能支,连破二十于寨,获铜鼓数十,斩首五千级,生擒二千余。”(《四库全书》明程敏政撰程信墓志铭)山都掌人几十面铜鼓擂得山响,兵将齐集龙背(大坝关田村青龙寨)、豹尾(今大坝乡沙坝头平寨),作最后的拼杀。明军把两个主寨围得水泄不通。然后运来硫磺焰硝,用火箭射入原始森林,从东到西十余里,一片大火,一直燃烧了十多天,“山都掌”人无一漏网,通通葬身火海,于是小寨尽破,“贼复走入深洞,公命军士以土石窒其门,以兵围之月佘,贼死洞中臭闻十于里。又阴察九姓土獠之附于贼者,还师扑之,未一载都掌悉平…”(《四库全书》明程敏政撰程信墓志铭)明军踏平大坝山都六乡。其他九姓不奉化者,全部迁居泸州卫(即古宋)。于渡船浦增设关堡。把大坝裂土分疆,分而治之。从戎县分出,改大坝为太平川长官司,设官建治,委永宁土人黄祺为首任长官,与九姓长官司同属于永宁宣抚司管辖。太平长官司“北连都掌,南迫芒部,西接乌蒙,东抵永宁,延袤二百部余里,……编户二里”(顾祖舆《读史方舆纪要》卷73《四川八?永宁宣抚司?太平长官司》)。除将太平长官司隶永宁宣抚司外,“将落角利(今云南威信县)地方四围五百余里并各漏殄残蛮俱裂附芒部管辖”(《明经世文编》卷)
此一仗火烧龙背、豹尾等寨,米仓所,斩首余级,生擒人,烧死、闭饿而死山洞之中的不算。缴获铜鼓63面,兵器无数.经四年反复清剿,大坝“山都掌蛮”被彻底灭绝。
据《兴文志》记载,当时“山都掌”人被围困于现在的大坝、落岩坝、三官殿、五村、云南威信县一带弹丸之地,北、东、南三面官军十八万大军压境,西面有仇家九丝打牙仡佬族人阿氏堵截,西南有乌蒙、乌撒土兵助攻,呼天不应,叫地不灵,求生不得,求降不准。身强力壮者战死沙场,老弱妇孺则躲避深山岩洞,官兵到后,封堵洞口,可怜“山都掌”人遭此血光之灾,劫数难逃,通通饿死洞中,尸体腐烂,奇臭数月。大坝“山都掌”人被灭绝。
史料虽然都没有姚旭任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驻足乌撤的文字记载。但《桐城续修县志卷第十二(宦迹上)人物志》与万历《贵州通志》中两份敕令(圣旨)都指向“武畅蛮夷”反明。“乌撒、乌蒙、芒部、东川”诸府参与汇剿。“旭行至关索岭以闻,敕旭及三司会指挥进剿平之”。说明旭公曾经驻留乌撤。
旭公任右参政的行迹路线为:南安府--关索岭--乌撒、乌蒙、芒部、东川、昆明--京城(祝嘏、缴旨)--桐城(告老还乡)。
成化六年庚寅()万寿节,(旭公)至京师祝嘏。(皇帝询问剿寇业绩),旭公作《平昌明蛮夷之乱以寄怀》一文缴旨。毕,乞骸骨归(祝嘏与缴旨结束,旭公请求告老还乡,得到批准)。
致仕后“屏处山中,足迹不履城市”者,低调为人。“家居无疾,一日具酒家人会饮,饮毕沐浴更衣而卒”属已无挂心之事。
旭公一生中最辉煌时节遇到最尴尬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旭公任职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期间在任无“行政痕迹”的原因(朝廷不愿张扬,旭公不愿提及)。旭公任职刑科给事中、郑州判、南安知府都有详明记载留世。《明史?列传》记载了剿平“武畅蛮夷”山都掌人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让旭公亲历了封建帝王的残忍险恶。隐藏乌撒的过程,是为后世(封建社会)可避一旦麻溪有事,保其乌撒一脉;乌撒有事,不涉麻溪一族。更何况“白罗罗”是彝族的一支,与山都掌族是近亲。这也是一百多年后的(年)乌撒土酉安效良叛乱时我乌撒姚氏被屠家以及姚氏家规中不准族中子弟娶彝女为妻的原因。断谱于麻溪之始胜三公并多方隐密,是一旦麻溪有事,不涉唐祖崇以下一族。这是我祖人的大智慧。
査明朝以前,乌撒居住的汉族人很少很少。明清时期,乌撤无其他姚姓支系。乌撒《姚氏族谱》记叙因姚旭公上京繳旨并返桐城时其子震公年幼,留下的家族信息太少,只能筒略记为“明初有姚旭为云南右参公,中举孝廉,辛未进士,任刑科给事中,选南安知府,忠心为国,擢云南右参公,于是子孙留身云南而我”。《乌撒卫志之名宦、乡贤、亭馆、坊市、古迹、兵纪》载:姚震(旭公之子),弘治十七年()甲子科举人,官至知州,建乌撒“麟趾魁选坊”。万历《贵州通志》(渍乾隆《威宁州志》八卷,牟岳龄篡),《大定府志》存目。姚大濩(huo,去声)(旭公长孙、震公长子),嘉靖四年()乙酉科举人,官至知县,与弟大英合建乌撒“鸣世登科坊”《威宁州志》万历丁酉年志。姚大英(旭公次孙、震公次子),嘉靖十年()辛卯科举人,“官忠州知州,守官清介,暮夜却金,持己端严,乡闾颂德。《威宁州志》万历丁酉年志乡贤。万历十四年详允崇祀。卒于任所。姚慎宣(旭公长曾孙、震公长孙、大英公长子)指挥乌撒,万历四年()葬乌撒城南白家嘴,因挂坟钱的竹枝成活成林,裔孙以此为念记,称“无根竹姚氏”。姚之典(旭公次曾孙、震公次孙、大英公次子),万历《贵州通志》岁贡:“父殁于任,扶柩步行,泛舟漂水数里不溺,庐墓两经虎患不伤,可谓至诚格神明、孚异类者”《威宁州志》万历丁酉年志孝义。篡修《乌撒姚氏家谱》者,慎宣长子,年乌撤土酉安效良叛明时被宰家,年第二次修谱时“宣公之子某公旧谱正被虫啮其尊讳尊配处莫能辩识点划.憾焉”。借阅《威宁祖氏族谱》:吾祖整公,山东北直开平人氏,明洪武十四年(公元)随付友德征进滇黔,身经百战颇有军功。留守乌撒任乌撒卫第一任指挥,筑乌撒城、开垦屯田,训练士卒。三世祖贵公,嫡长亲男,替职乌撒指挥,多次奉命征战。四世祖永公,嫡长亲男,成化二年(公元)三月初二本卫保荐贵州都司,七月到任管事。十月蒙调领军征进山都,十二月到于大坝,攻打落雪山(落岩坝)等处杀敌贼众,成化四年班师回卫。此谱记佐证了姚旭与乌撒祖氏的渊源。祖氏父兄皆乌撒卫指挥,姚旭在乌撒需要落脚地,祖氏在官场中需要靠山,旭公续娶的(姚震之母)祖氏就来源于此。旭公之子姚震在外祖一家扶持下,孝母耕读,终有业绩。传至今日,历五百五十余年,威宁县城南十里祖家湾、姚家寨聚居兴旺,分处黔峰一带,族人超过一万伍千人。黔峰姚氏一至十世祖墓茔葬赫章县白果街道新田村大马路。
姚旭公曾经驻留乌撒,《乌撤姚氏家谱》证据确凿,黔峰(乌撒)姚氏是姚旭的传人有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