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舞长江经济带绘就云岭新画卷赤水河之

2022/9/24 来源:不详

赤水河

冬日漫步在赤水河畔,一泓清水,两岸青山。循着赤水河逶迤的河岸望去,有平畴沃野,也有峰峦竞秀。如今,赤水河流域地表水环境水质达标率%,赤水河干流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一江清水汩汩流入长江。

云南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是赤水河的源头。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坚决扛起保护治理和绿色发展的政治责任,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推进赤水河生态保护与修复,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当年红军进行“四渡赤水”“乌蒙山回旋战”的英雄之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展护河行动

担当“源头责任”展现“源头作为”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流经云贵川三省四市十六县(市、区)。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没有修建干流大坝并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也是连接云贵川三省的一条经济动脉和人文纽带。

冬天的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云雾缭绕,静谧而又灵动。站在该村长槽组的通村柏油路上,便能看到青山间飞流而下的瀑布,“赤水河源”四个字映入眼帘。在旁边的山腰地段,一条标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格外醒目。

曾几何时,赤水源镇境内的赤水河旁厂矿林立、树木砍伐严重、水土流失时常发生,生态岌岌可危。为阻止这一现象的持续发生,赤水源镇痛定思痛,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护河行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树牢“保护赤水之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这一理念——

赤水源镇政府规定,赤水河两旁禁止放牧、禁止办养殖场、禁止砍伐人工林商品林,并依法取缔沿河40余家矿厂、采石场、水晶厂、化肥厂等。同时,常态化开展护河行动,招聘43名护河员对35公里河域进行管理。对沿河户农户实行厕所改造,投资万元的污水、垃圾集中处理项目近期将建成投入使用。投资余万元的河堤建设项目即将完工,沿河两岸的农田、土地将得到更好地保护,进一步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河流污染。

赤水河源

在护河行动中,赤水源镇不但治标还治本。在赤水河两旁实施种植了5.2万亩省级公益林和亩“杨善洲公益林”,固牢赤水之源的生态建设根基。借助退耕还林契机,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后,发动群众在赤水河流域周边发展种植了2.5万亩方竹,覆盖带动4户余人。

赤水河流域涉及镇雄、威信两县17个乡镇,干流全长97公里。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省始终把赤水河流域的保护和治理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强化“源头意识”、担当“源头责任”、展现“源头作为”。认真落实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方案和云贵川三省签订的《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深入开展“河长清河”“水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改”等专项行动,切实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年以来,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出省断面水质总体保持优良。

开展护河行动

今年以来,我省进一步加大了对赤水河流域的保护治理力度。从严从实抓好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着力解决小水电开发、水污染、非法捕捞、违规旅游开发、矿区生态修复等问题,近期重新编制了《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护治理规划》,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打好赤水河(云南段)保护攻坚战。

年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推进会召开

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三水共治”

“这些年,威信县委、县政府践行‘两山’理念,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加大‘两污’治理力度,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源,扎实推进境内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在威信县委书记肖顺兴看来,保护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重要。

从小生长在威信县扎西河边的陶余林对扎西河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愫。年,在威信县扎西镇文化站工作的陶余林成为了一名兼职义务护河员。为了管好这19公里的河,他动员了六七名像他一样深爱扎西河的青年,开始了他们没有期限的义务巡河工作,这一干就是15年,无怨无悔。

赤水河

昭通市坚持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突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主动加强沟通衔接,积极整合资源,层层压实责任,系统推进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治理工作。今年以来,该市以推动赤水河流域成为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典范、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为首要目标,聚焦境内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和环境承载能力减压修复两大重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规划引领、空间管控,齐抓共管、合力防治“四个原则”,紧扣三个时间节点,全面推进小水电站拆除清退整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硫磺矿渣整治、面源污染防治、退耕还林还竹还果、禁止非法捕捞、流域内禁养区和禁建区评估调整、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等“九大攻坚行动”。分区分类管控、分层分类施策,念好“山字经”,做活“水文章”,以集中歼灭一批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截至目前,昭通市流域内的17座小水电站及拦河坝全部拆除完毕,搬迁安置沿岸群众3.61万人、复垦复绿土地余亩,退耕还林30.6万亩,调整产业结构建成竹基地39.7万亩。

绘就生态美百姓富的绚丽画卷

磅礴乌蒙山,绵延赤水河。冬日少有的晴天,驱车行进在镇雄县芒部、果珠、大湾、花朗和威信县扎西、水田、双河等赤水河流域沿岸乡镇,美丽的赤水河清波逐浪,百姓和乐。赤水河流域的镇雄、威信两县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绿水青山的底色更加绚丽多彩。

威信县作为赤水河在云南省境内的最后一站,找准定位,超前谋划,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经济,进行绿色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恢复河畅、水清、鱼肥、岸绿、景美。

该县抓住特色林产业发展这一“牛鼻子”,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要求,确定了以竹产业为主导培育产业,适地发展猕猴桃、果桑、中药材及其他经济林果的思路。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1.68亿元,完成退耕还林16万余亩,水土流失治理2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年的41.3%提高到目前的47.36%。

赤水河

产业增绿、山间添绿、河岸透绿。在产业突围中,威信实现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有效化解了既要发展又要生态的矛盾。如今,在威信县的田间地头遍布着各种特色经果林产业,在雨露的滋养下生机勃勃,它们在美化了生态的同时,也让当地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红绿发展最相宜。坐落于扎西会议会址旁的扎西红色小镇,是威信县发展红色旅游的最大亮点。“红色文化是威信最耀眼的底色,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得让这片红色的热土真正红火起来。”威信县长李沅勇说。近年来,威信县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打造党性教育示范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抓手,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扎西故事”,同时将红色旅游与生态康养相结合,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提高威信县全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数字显示,威信县接待旅游总人数从年的.29万人次,增加到年的.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9.87亿元增加到34.61亿元。

上游的保护,为下游发展护航;下游的发展,带动上游一起进步。围绕完善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云贵川三省共同建立了赤水河流域生态横向补偿机制,按照1:5:4的比例建立了规模为2亿元的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并按照3:4:3的比例进行分配,分段设立补偿权重,为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

“共酿一河水,共哺一乡情。”年,在“取水思源”的共识下,茅台与郎酒等5家赤水河中下游流域酒企溯流而上、翻山越岭,抵达赤水河发源地——云南省镇雄县,捐资2万元,以反哺感恩源头居民的生态坚守,支持昭通赤水河流域生态建设与保护。

赤水河奔流不息,绿色蝶变无处不在。依托赤水河独特的地域环境,昭通市念好“山”字经,做足“水”文章,一幅赤水河流域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绚丽画卷正在乌蒙大地徐徐铺展。

统筹:朱毅段毅

云报全媒体记者谢毅蔡侯友沈迅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1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